發布時間:2016-05-09 丨 閱讀次數:3057 丨 文章來源:admin
面對強勢的跨國企業國際專利訴訟戰略,中國企業應有自已的一整套風險控制策略。
1.做好產品開發期間的專利檢索(Patent searching)以避免訴訟風險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(WIPO)報道,如果善于利用國際專利情報,可以縮短產品研發時間的60%,節約40%的研發經費。國際專利檢索是獲得相關專利情報的重要途徑。通過專利檢索可以了解本行業或者特定產品的專利情況與動態,避免在研發期間就落入侵犯他人專利之境地。為此,從加強企業自身的研發能力建設著手,防范專利訴訟,是上佳選擇??上驳氖?,中國不少企業在這方面已取得長足進步。例如,通信行業中西方企業在基礎專利上的差距,西方公司在2G時代占了80-90%,3G減少為60-70%,4G中方已經開始與之平分秋色。
2.力爭擁有國際專利以規避專利侵權風險。避免專利侵權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擁有專利權。為此,專利檢索之后,可根據不同情況朝兩個方向進行:在確認所研發的產品為創新產品后,企業應當加快產品的研發速度,同時,為今后的專利國際申請進行準備工作,以期發明完成后第一時間獲得專利權。具體做法可通過《專利合作條約》(PCT)等途徑申請國際專利。若企業發現所研發之產品與他人專利有交叉之處,有可能涉及侵害他人專利,則可通過“專利回避設計﹙Design Around﹚”加以避免,即通過對他人專利產品的權利說明書研究與相關法律的熟悉,在自己產品中加入差異化成分,從而規避專利侵權風險。
3.收到專利侵權訴訟警告主動提起確權訴訟。通常,原告企業發現他方有可能侵害自身專利權時,并不立即提起訴訟,而是發出律師函警告。此時,收到警告的企業可主動提起確權訴訟,以明確訟爭權利之實然狀態。
4.積極應訴。國際上,專利權的權利確認,都是以司法終審為最終決定的。通過了專利局審查并獲得專利授權,并非就是毫無疑問、不可推翻。尤其在美國,專利局授予專利權的(時間)條件比較寬松,而各個法院對于專利權無效的判定,則采取較為嚴格的條件。因此,在中國,許多企業認為原告需要有很大的勝訴把握才會提起訴訟,而在美國,專利訴訟實質上不過是一個商業機會、一次商業博弈。故而,中國企業在被控專利侵權后,應當立即作出是否構成專利侵權的鑒定與分析,根據報告,運用各種抗辯手段,如主張原告專利無效、不正當行為和濫用專利權等等,來對抗原告的訴求。
5.訴訟期間積極與原告談判相關專利授權。根據上文關于專利訴訟的目的分析,原告提起專利訴訟的目的,很多場合在于向被告授權使用專利,從而獲得專利收益。而美國的司法實踐表明,有76%的專利侵權訴訟是以庭外和解結案的。因此,被告應當一面應訴,一面與原告洽談,尋求庭外和解的機會,以減少高昂的訴訟成本。
6.通過參股收購原告公司化解訴訟。若原告的專利是相關領域的核心專利,被告經過專利侵權訴訟分析,估計很難獲得勝訴卻又不肯放棄市場,并且被告實力雄厚、資金充沛,可以考慮參股原告公司,甚至直接收購原告公司來化解訴訟。如2001年9月19日,華立控股﹙美國﹚公司正式收購飛利浦集團所屬的在美國SANJOSE的CDMA手機芯片及手機整體解決方案設計部門,飛利浦將相關的設備、資產和手機參考設計所涉及的知識產權全部轉讓給華立控股,此外,華立控股還獲得飛利浦半導體開發的CDMA協議軟件的獨家授權,從而使華立集團率先成為美國國內完整掌握IT產業中核心技術的企業。
7、采取反制行動。中國擁有舉世公認的巨大市場,中國企業可用好這一優勢,當在境外遭遇專利訴訟時,向中國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,發起針對境外專利訴訟原告在華專利的無效訴訟,敦促競爭對手重新評估其對華企業的專利戰略與策略,達到迫使對方境外收兵之目的。
總而言之,中國企業應在全面分析對手和己方市場地位、經營模式、技術實力和專利水平等因素的基礎上,綜合并靈活應用以上7種國際專利訴訟風險控制策略。